在具体服法上,仲景原方为散并用酒和服,其用义在于有水湿之邪,用散不用汤防助湿为患,水湿内停很重,用散,不用汤。这一点与五苓散制剂同义,五苓散我们大多也是在用五苓汤,但是,原方是用五苓散,有人也做了这个试验,五苓散的散剂利水作用确实比汤剂要好。所以,古人的当归芍药散,为什么要用散剂,因为他是有水湿内停,如果用了汤剂,水又进入到体内了。用酒送服,在于取其辛热走窜行血之用,与白术散、当归散服法同理。用酒服的目的就是要取酒的性,辛热走窜行血。 目前临床上一般都是把当归芍药散改散作汤剂,为什么要改作汤剂呢?因为病人生病并不是按照当归芍药散来生病的,有很多都是需要加减的,所以,做散剂也不现实。而且也不用酒,疗效亦佳。但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,用汤剂无效时,我们可以试一试改作散剂,用酒送服,这个酒不是我们现在喝的高度白酒,一定是米酒或者是黄酒,或者是清酒,或者是南方的绍兴酒,女儿红之类的酒,也就是低度白酒,大概20度左右,常有出人意外之效。 本方常单独使用,不必随意添加药物,即有捷效,当然,我们在临床上还是要去辨证来看,还兼有其他症,还是要加的,不过,能用原方最好就是用原方,不要随便加减,当然这种情况是可遇而不可求。如果患者的病情跟原文是一样的,也没有其他兼证,那就用原方。如果是有兼证,而且这个兼证比较小,也宁可先用原方,也许原方用了以后,主要症状减轻了,兼证也随之减轻了,这也是常见的。如果是病情确实复杂,那就得不仅仅是一个经方,还得几个经方合在一起,有的时候,还不一定都用经方,还得用时方,所以,不管经方时方,只要有效就是好方。 当归芍药散也常与柴胡、半夏、桂枝、黄芪及其他当归类方合用。若服后小便或如血色,大便或有下水者,系药中病,是佳象,应坚持多服之。 历代医家均认为后世名方逍遥散是从当归芍药散衍化而来,或者说逍遥散是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加减而成。但是,用逍遥散可以,在临床上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合用,也许比逍遥散更好,这一点,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去验证。 用“气血水”的理论来区别上述三方,四逆散属于气剂,气郁,气机不畅;当归芍药散属于血水剂,血水不利;逍遥散则为气血水剂,气血水三者都不利。三者的关系和演变也就一目了然。 仲师在《金匮要略》里面还有一句话,大家不是很熟悉,“血不利则为水”之言,具体到治疗方剂,当归芍药散是最好的注脚。什么叫血不利?血不利和血液运行不畅和血瘀还是有区别的,古人会讲血瘀,蓄血,就如抵当汤证,就是蓄血证,可以讲蓄血,但是也没有讲瘀,其实蓄血和瘀,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当中都用过,但张仲景不用,则是说“血不利则为水”,所以,“血不利”不同于一般的血瘀,应较比血瘀稍微轻一层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“血滞”,这样可能更好理解这个“血不利”。血液运行不畅,血滞这种情况。 仲师明言“妇人则经水不通,经为血”。所以“血不利”在妇人多有月经方面的异常:或痛经,或月经前期、后期,或月经过多、过少,或崩漏,闭经等。在男子也有血和水不利的这种情况,比如:出血、手术、外伤、跌扑病史。 “血不利则为水”的“水”字是泛指广义的水气病,不仅仅是一个浮肿的问题,是一个水气病,血不利会导致水气病的发生。就本方证而言,当从药物组成中寻找符合本方证特异性的症状,即见有眩晕,心悸、小便不利的茯苓证,头重、眩冒的泽泻证,心下部振水音或痞坚、大便不正常的白术证,大便要是秘结,水湿内停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,三四天,五六天大便一次,大便也不是干的,是那种粘糊的大便,也就是我们常手的湿气重的那种情况,生白术治便秘非常好,那生白术一定是治疗水湿内停的便秘,当然如果水湿内停,总是泄泻,那就得用炒白术了;妇人多见带下或经行泄泻,男子多有小便不利或脚汗、阴囊潮湿的局部汗出证。这些都广义的水气病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